更新一则

已经有近 3 个月没更新这里了。也不是说忙碌到无暇顾及这里的地步,犯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这段时间闲暇的工夫比较少以至于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值得一书。

既然为了更新而更新,那就分享一下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低智商社会》,大前研一著。

我很少看非虚构类的书籍。至于为什么会看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最先是在哪儿看到的对这本书的内容的引用,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最多见的是和养生保健相关的店面。出于对这个现象的好奇,也误以为所谓的“低智商社会”指的是我国,我就去找了电子书读了起来。

当然很快我就意识到所谓的“低智商社会”指的是日本。书的出版年份是 2010 年,不过放到现在来读也没有问题。书里提到的一些日本社会“低智商”的现象放在现在的中国环境居然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类似现象,不得不感叹,东亚文化圈果然是一家(或许是人类的共性也说不定)。

至于开启兴趣的有关“中国养生”的内容,读了一遍之后才回过神,好像没有读到相关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我没认真读)。

作者在书里反复提到了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多次指出了他认为的为了能在这个时代立足所需的“三种神器”,即英语、金融和 IT。我对作者的这些观点不置可否,从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这些观点也都是有迹可循的。但显而易见的是,或许是因为作者的眼光和层次实在是在普通民众之上,所以按作者的这些标准去要求每一个普通民众绝对是不现实的。

我不太清楚作者写这本书是给谁看的。是每一个日本人,既包括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还是只是社会精英?如果是后者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日本出现的低智商现象,责任是在精英阶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不管社会精英水准如何,普通民众对于社会面的影响是不存在的,他们只不过是活在社会精英导演下的样板戏里的群众演员呢?所以社会的好与坏,普通民众是没有掌控力的吗?

关于社会阶层的思考我不想再继续了。下面是从书里摘录的一些新知,我倒是觉得挺有趣的。

……心理学上认为面临的选择越多,就越容易引发简单的判断。这是因为选项太多,人就会变得不知所措,精神压力就会增加,所以最终导致急于去作出简单的决断。这叫做效用理论……

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开始可能只有一两个简单的选项,但随着探究的深入,可能的解决方案会越来越多,最终为了选择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而排除掉其他的选项,这项工作一般是最费力的。也难怪会有这种效用理论。

加拉帕戈斯群岛综合征

原本是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物种进化差异的一种现象,但现在更多地被活用为形容孤立环境下独自进行的商业活动。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当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品牌无法进入日本市场,而日本本土的手机品牌又不能在除日本外的国际市场取得突破的奇怪现象。

奥伏赫变

哲学用词,是德语 aufheben 的音译,一般意译为“扬弃”。但似乎由于汉语里没有类似德语原词那种同时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单个词语,“扬弃”也有人觉得没有完全涵盖到德语原词的内涵,所以在许多行文中,仍然使用音译的“奥伏赫变”。

以及一些作者的观点。

利用网络交换的信息,如果只是单纯地讨论“什么有趣”、“最近在做什么”的话,智商很快就会衰退下去。

立刻就能联想到人们社交网络上的日常。但是社交网络诞生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分享“什么有趣”、“最近在做什么”吗?

网络上的新闻报道没有版面的大小。对于我来说,头条新闻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决定。这一点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也许大前先生使用的是 RSS,那倒的确是没有“版面的大小”。不过现在的网络新闻媒体也还是有版面大小的设计的,对于信息重要程度的整理是设计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更不要说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通过数据分析智能生成头条信息的媒体了。

一旦“低智商社会”形成了,只要没有人意识到“我是傻瓜,总是被利用”,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变,这就如同疾病一样,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病了,那就不会去治疗。

不见得是没有人意识到。也许也有人意识到了,但选择性地、自欺欺人地不去正视,最终忘了自己“智商变低”的事实,这才是最可悲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